舞廳,這個曾經風靡一時的場所,如今在台灣的消費生態中逐漸式微。追溯到70-80年代,舞廳的歷史更顯悠久。那時,舞廳是為了因應駐台美軍的需求而興起的娛樂場所。裡面最核心的元素就是一個大大的舞池,目前台灣舞廳最小的舞池也有40坪左右。舞池就是純粹的跳舞空間,那裡跳的既不是社會搖,也不是電音三太子或嘻哈,而是你常在公園綠地看到的阿姨阿伯手牽手、摟著腰跳的交際舞。
交際舞可不是隨便的舞蹈,它是國際間公認具有文化內涵的代表。在早期歐美國家,超過一半的人口都會跳交際舞。當時美軍駐台人數眾多,許多士兵以台灣作為前往越戰的中繼站。在待命期間,他們放假時想跳舞,自然會前往舞廳。當然,總不能全是男男搭配跳舞,因此舞廳裡出現了舞女的需求,陪伴消費者跳舞、喝酒、聊天甚至玩遊戲。
舞廳裡最令人期待的時刻莫過於所謂的布魯斯時間。這時全場燈光熄滅,伸手不見五指,氣氛變得曖昧。聊得投緣的男女往往會在這時牽手、擁抱,甚至更進一步的親密行為。對某些男客來說,這也是練習各種「招式」的絕佳時機,而舞小姐則會巧妙防禦。這樣的攻防戰通常持續10分鐘,每小時一次,堪稱舞廳的一大特色。
隨著社會型態的變遷,現代舞廳幾乎都提供包廂服務。包廂環境差異極大,有的像小吃部,有的裝潢則接近禮服店的70%水準。然而,許多舞廳仍保留一部分舊式舞池空間,畢竟老顧客群依然存在。這些老顧客可能是你的父親、叔叔,甚至阿公,他們或許都是隱藏的「老司機」。
舞廳內的幹部通常被稱為大班或媽咪,大班的助理則是小大班。關於舞小姐是否提供外帶或特殊服務,消費者在進場前務必問清楚,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與糾紛。畢竟,不是每個女孩都願意為了金錢出賣自己,道德與個人底線仍需尊重。
如今,舞廳在台灣僅剩幾個縣市還有營運。若到了民國115年舞廳依然存在,舞池裡跳的可能不再是交際舞,而是電音三太子或海草舞等新潮舞蹈。這樣的風潮,或許需要你我共同帶動!